2025年上半年,中国商用车行业迎来密集政策红利。从国四淘汰加码到新能源转型提速,从补贴扩围到国际布局深化,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正重塑行业发展格局,为商用车市场注入强劲动能。
国四淘汰加码,十万辆级市场空间释放
今年商用车政策最显著的变化,是国四排放标准营运货车正式纳入报废更新补贴范围。3月18日,交通运输部、国家发改委、财政部联合发布《关于实施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的通知》,首次将保有量可观的天然气车、甲醇车等清洁能源车型也纳入补贴范畴。这一政策调整远超市场预期——年初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刚释放信号,不到三个月即落地实施。
据行业测算,仅此一项政策就有望释放超过10万辆国四及以下老旧货车的更新需求。全国国四重卡保有量约120万辆,且主要集中在2014-2017年销售,已进入6-9年的自然置换周期。补贴力度也颇具吸引力:报废国三及以下车辆并换购新车,平均单车补贴达8万元;无报废仅换新补3.5万元;仅报废老旧车补3万元。政策传导已初显效果,一线经销商反馈,咨询报废流程和补贴的卡友明显增多。
新能源转型提速,技术路线多元化发展
在“双碳”目标推动下,新能源商用车迎来爆发式增长。数据显示,2025年前两月新能源商用车销量达7.9万辆,同比激增51%,渗透率提升至17%。政策端同步发力,新能源公交车更新补贴从6万元/辆提高至8万元/辆,浙江等地更提出2027年主城区公交车电动化率达95%的目标。
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化格局:
纯电路线:广汽领程等企业加速布局超充网络,与华为合作投建超充站,瞄准干线物流电动化;
氢能路线:山西推进氢能公交示范线路建设,依托资源禀赋布局氢能航空装备新赛道;
甲醇路线:延续省级甲醇汽车消费补贴,完善加注体系建设。
商用车企业角色也在转变——从单纯卖车转向提供“生产+服务”的解决方案运营商。如广汽领程定位升级为“新能源商用车生态综合服务商”,五菱推出具备对外放电、魔方空间等功能的之光EV,支持移动咖啡车、快递配送等多场景改装。
政策组合拳,全方位推动行业升级
除核心的淘汰更新政策外,多项配套措施协同发力:
驾龄限制放宽:大中型客货车准驾年龄上限从60岁延长至63岁,缓解物流行业司机短缺困境;
规范管理升级:7月1日起实施的《货车类道路机动车辆产品上装委托加装管理实施细则》,强化平板、仓栅等四类货车生产质量管控;
国际布局深化:前两月商用车出口14.5万辆,同比增长6.9%。中汽中心推动标准国际化,助力企业从“被动应对风险”向“主动塑造全球规则”升级。
政策设计更注重系统性,如山西构建“更新淘汰-消费补贴-基建配套”闭环:淘汰国四柴油车的同时,延续甲醇汽车补贴,加快充电桩建设并引导下调服务费。
落地挑战犹存,破局需协同发力
尽管政策利好明显,但执行中仍面临多重挑战:
成本压力:即便享受数万元补贴,个体司机购买三四十万的新车仍感吃力;
运营环境制约:货运市场持续低迷、运价内卷,削弱车主换车动力;
地方执行差异:各地财政状况不一,配套细则和补贴发放效率参差不齐;
国际风险上升:单边主义、保护主义加剧,关税壁垒威胁出口竞争力。
破解这些难题需构建三重保障机制:提升产业链韧性应对国际风险;建立运价监测调控机制稳定收益预期;简化报废和补贴申领流程。如东莞、浙江等地的差别化补贴模式,已为全国提供可借鉴经验。
国四淘汰与新能源转型的“双引擎”已全面启动,政策组合拳正重塑商用车市场格局。随着国四淘汰释放超十万辆更新需求,新能源渗透率向30%迈进,下半年商用车市场有望在政策力与市场力的共振中迎来结构性回暖。这场变革已不仅是车辆的更新迭代,更是中国商用车从规模竞争向绿色智能价值链跃迁的关键一跃——政策点燃的“第二把火”,将照亮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。